yl23411永利

手机版

热点动态

助力申硕——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展专题调研

日期:2023年04月10日          编辑:杨翠          点击:

4月8日,在阎洪院长,陶芳铭主任,宋海朋老师和苑建老师的带领下,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21班前往新安江水电站和新叶古村开展专业调研。调研活动围绕新安江水电站红色教育(新中国第一座大型水电站如何自行设计、自制设备和自行施工),新叶古村传统村落建设等主题展开。

1 调研点简介

1.1 新安江水电站

新安江水电站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县原铜官镇附近,在钱塘江水系干流上游新安江。1957年4月工程开工,1960年4月第1台机组发电。新安江水电站是我国第一座自己勘测、设计、施工和制造设备的大型水电站,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我国水电建设水平。目前电站主要担负华东电网调峰、调频和事故备用任务,并且有防洪、灌溉、航运和养殖等综合效益。

1.2 新叶古村

新叶古村位于建德市大慈岩镇内,与大慈岩风景区相邻,约在宋末元初形成村落,是浙江省内保存最完整的古代血缘聚落建筑群之一。村里保留了大量完好的明清古建筑,现存的500多幢民居中明清古建筑就有230多幢。目前古巷、古祠、古塔保存完好,是浙江省文物局、省建设厅批准的历史文化保护区,也是浙西旅游线上的传统文化名村。

2 调研内容

调研活动便从新安江水电站开始,沿途走来,见识到了新安江的春意盎然,也领略到了水电站的百米震撼,在水电站,阎院长亲自为我们讲述新安江水电站的由来,并带我们共同体会了三自精神:“自己设计、自制设备、自行施工”。水电站展览馆中,陈列着一套已退出历史舞台的中央控制台,当年它是整座电站的“大脑”,虽有所斑驳,但向我们所传达的故事与精神犹新。沿路走过无不开满鲜花,也恰恰证明了此地的生态良好,这也不得不提到新安江水电站如何从发电站转变为生态站。新安江水电站成为浙江乃至长三角防洪水、保供水的重要屏障,造就了千岛湖的“天下第一秀水”,沿江沿湖产业实现了绿色动能转换——昔日雄伟的电力大坝,悄然撑起了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使命。

在水电站大坝的坝顶,仿佛已经看到当年建造之艰难,涛涛江水波澜壮阔,九孔泄洪之景好似就在眼前。我们目光所至的不仅仅时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座水电站,也是中国水电梦的开始!

在领略水电站的壮阔后,乘车前往新叶古村,去体验不一样的江南建筑文化特色。传说新叶古村是无意间遗落人间的水墨画,今日一见,果不其然。进村伊始,耸立的抟云塔在我们的目光中宕开一笔,放眼望去,新叶村是平整或是台阶式向上的建筑风格,而高高耸立的塔,仿佛在传递此村别样的文化。那便是耕读文化。村子里保留了大量完好的明清古建筑,并设有多处学堂、书院,学堂中井然有序地摆放着书桌,写字的毛笔,还有儒学经典陈列其中,同学们在参观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一股浓厚的文化氛围,这也印证了他们“耕读传家”的古训。

何为耕读文化?不只是读书+耕种。“耕”指务农,“读”为读书和入仕。耕为本务,读可容身,耕和读是一个有机统一,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。其基本内涵是将田园山水与耕读相结合。新叶家族以耕读传家著称,村中许多街巷的路中间是一块块大石板连接而成的,每条石板路都通向学堂,足以见得玉华叶氏家族的用心良苦和读书人在家中的地位。在丰富的农家生活中,我们不仅放慢脚步亲近自然,也感受到了浓郁的读书氛围。不同古建筑中,充满被年代浸透的木质香夹杂着墨水的味道。抬头细看,有所裂痕的白墙和无比精致的木雕形成了岁月的对比,让我们领略到了除耕读文化外不一样的文化艺术魅力。最后,我们共同在古祠堂感受耕读文化的震撼,白墙上写满了新叶村中历史人物,无论读书或是耕地。在他们的眼中,耕地与读书一样重要,即“耕可致富,读可容身”。我们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结束了此次调研活动。

3 调研收获

3.1 新安江水电站“三自精神”

筚路蓝缕一甲子,“三自精神”显初心。新安江水电是中国人民自力更生、造福一方的时代产物,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典范,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、艰苦奋斗的杰作。除了领略“三自精神”外,新安江水电站还告诉我们只有朝绿色发展,生态发展的道路走,才能走的好和走的远。新安江水电站利用自身水库优势,引进农夫山泉等企业,积极发展养殖、旅游等产业,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
3.2 新叶古村耕读文化

耕读传家——八百年的血脉传承。新叶村虽然是一个封闭的宗族社会,但宗族的文化传统并不封闭。像江南许多宗族世家一样,新叶村人在创业之初就十分重视子弟读书,村里开办有书院,私塾、义学和官学堂。新叶村纵横交错的街巷中,许多街巷的路中块大石板连接而成。这是为了让读书人足不涉泥,雨不湿靴而专门铺设的而且每一条石板路都通向学校,细节之中足见新叶村人的用心良苦和读书人在家族中的地位。村中很多建筑代表着不同的意义,土地祠祈求丰年,抟云塔和文昌阁祈求文运,三者在一起,让我们感受到了新叶古村农业时代叶氏家族“耕可致富,读可容身”的理想与追求。

3.3 乡村建设问题

调研过程中,村中出现的一些现象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与讨论。例如,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,村中以老年群体为主,很少能够看到年轻人,当年轻人离开乡村后,乡村的未来在哪里;老年人静静看着过往游客,他们是如何看待乡村旅游以及乡村的未来。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和研究。

上一条:学校召开“政采云”校内采购招标系统(采管SAAS)应用推广会暨2023年校级实验室建设项目启动


Baidu
sogou