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孙永正教授,永利的学生们“毫不客气”地竖起大拇指:“老孙头嘛!他是最像老师的老师!”“听说还是博士生导师呢,资深教授,了不起!”“我们树大有这么平易近人的老师,真好。上他的课很享受,连手机综合症都不知不觉给戒了。”这一热议的主人翁正是年至古稀的博导教授孙永正老师。
热爱教学:两地奔波不嫌苦 三尺讲台写春秋
作为一个“树龄”不长的树大人,老孙头可没少为学校鞠躬尽瘁,劳力费心。学校组织校内外师生为新校区捐赠种树,他二话不说掏出3000元:“前人栽树后人乘凉,种树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。我一直非常感谢树大,想报答学校,终于让我找着了机会。”这个报答从何说起?原来,孙教授66岁从苏州大学退休,闲不住的他给徐绪卿校长写了一封简短的带有简历的求职信。“现在我又能站在讲台上讲课了,这可真是一件大好事!”孙老师激动得像孩子一样:“我特别感谢学校,感谢人事组织处,感谢永利,是他们给了我机会让我重返讲台,发挥余热,实现了退休后的价值。”看着这位穿戴普通、平易近人的老人家,谁能想到他是苏州大学商学院教授、企业管理博士生导师、台湾东吴大学、岭东科技大学客座教授、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理事呢?
虽说已是古稀之年,孙教授从来不觉得自己老、弱。只要学校需要他,再大的困难也会迎难而上、充满热情。年轻同志不喜欢两地奔波,他却甘之如饴——主动承担新校区的专业课、监考、带班等。全聘四年来,他超额完成课时量,带领学生组队参赛,多次获得省级荣誉。执教34年,已是桃李满天下。但他更像一个不失赤子之心的老同志:“苏大和树大有什么区别?不管是一本还是三本,哪怕是专科,在我眼里都是学生。学生有他们的特色和需求,我们不能框定思维,一竿子打死。要看到学生的优点和上进的努力。”好一个有教无类的老师,难怪学生待他那般亲热!

沉迷科研:案牍千尺结硕果 甘做学科引路人
“除了上课,我最喜欢的就是搞科研,写文章。”孙教授像是看着心爱的孩子般,小心翼翼地翻开几本书来。“这是前两年的三篇,这是今年的,已经有两篇啦。”一眼扫去,《现代经济探讨》、《社会科学战线》、《城市问题》、《经济问题》,都是核心期刊。《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四十年》、《现代管理通论》、《邓小平经济思想研究》、《当代工商行政管理》、《企业组织与制度》等专著、论文摞在案头。“你看,论文署名都是浙江树人大学,”孙老师感怀道,“我对树人大学充满感激,却报答无门,让我很苦恼。所以发文章的时候总要再三确认作者单位,生怕出差错。我就想着,我的科研成果多一些,树大的科研成果在全国、全线的排名就会多一股助力。”
从2013年9月到树人大学任教,4年间硕果累累:出版专著一部,发表论文共9篇,7篇为C刊,其中1篇为浙大一级期刊。“这都得益于领导同事们的帮助和支持”,孙教授谦虚地说道。俗话说,长江后浪推前浪,后人站在巨人肩膀上。孙教授可不就是这个“巨人”?自己做科研不够,还带领教研室年轻博士王秀秀、勾丽一起做。“做学术搞科研并不难,只要找准方向,切入重点,一头扎进去,不愁在科研的海洋里发掘不出成果。” 四年来,孙教授自告奋勇上科研前线,勇挑重担做无偿带头人,指导、帮助年轻同志快速进入角色,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
温情寄语:桃李无言遍地开 有心种树荫满庭
近年来,在给学生上《管理学》和《管理心理学》的课堂上,孙老师总是大量运用生动案例,输送学科理念:“树大的人才培养靠我们,口碑却要靠你们自己。只有自尊、自爱、奋进、感恩,才能在这个社会中找准位置,找到方向,收获价值。”种树如育人,要有充足的阳光、肥沃的土壤、茁壮的树苗、悉心的呵护。临近岗聘到期,这位古稀的学者终于要卸下肩头的担子,传给后来人。他温情寄语同事:“要保持终身学习,及时更新知识和观念。不能拿老一套的标准来要求学生,更不能不以成绩论英雄。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哺感恩、反思自省。”谈到学科建设,孙老师郑重道:“科研工作一定要找准方向,刻苦专研。比如我的研究方向是中国房地产经济和中国城镇化,平时的论文和课题都以这个为基础。在课堂上更能深入浅出地解析给学生听。当你有了自己的成果了,对教学也会有很大的帮助。”
“有心栽一棵树,总有一天它会结很多果实”。种树如此,教书更甚,既然选择了教书育人这个事业,就要扎根探索,为后人留下满庭的阴凉。从苏大到树大,34载岁月走过,老孙头鬓已星星也,然初衷却未有丝毫改变。我的拙笔不能描述孙老风骨十分之一,更无法淋漓表达老人家感恩树大圆他重返校园梦的那种真心和赤诚,思来想去,只能借严子陵的赞词“云山苍苍,江水泱泱。先生之风,山高水长”赠给这位受人爱戴的老孙头了,愿每一个用心种树、潜心育人的树大人,都能春风拂面,桃李芬芳。
